打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2015-11-17 周长春 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周长春系《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正从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改革。过去主要是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而且我们在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人民群众仍然不满意,因为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呼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而这种不满意其实主要是对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个性化发展)的不满意。实际上,优质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这种扩大资源的发展路径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我们只有另辟蹊径,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迫切需求。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和有效解决“教育针对性”?笔者认为,通过互联网+教育协同创新,打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软件、硬件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并形成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创新,这可能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2011年9月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我国教育领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我们认为原因很多,其中突出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全国现有教职工中,真正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比例并不高。第二,教育软件与硬件研发人员对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严重不够,从而造成信息技术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不同话语体系。这两个系统实际上很难进行专业的对话,联合起来共同研发智慧教育集成方案的机会更少。第三,少数行之有效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需要”的找不到“合适”的。鉴于此,我们致力于为全国现有的51.41万所学校、26336.7万在校学生和1876.23万教职工提供获得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可靠途径,并为各项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研发、推广、普及搭建融合平台,促进教育教学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逐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水平,这是业内一直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两套话语体系的统一,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解决。第一,需要搭建一个融合的平台与机制。从2014年首届智慧教育展览会的实践来看,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探索,今后应当努力搭建更多优质的融合平台。第二,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培训。对于教育教学及其研究人员,需要加强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机理,尤其是教育应用软件及其形成机理的培训。对于教育软件与硬件研发人员,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第三,需要为教育信息技术产品建立公开公平的评价、评选、采购机制与平台。原有采购方式是采购者不使用,使用者无权采购,这导致相关产品不仅价高,而且有的产品到达使用者手中后不是过时,就是出现不兼容的问题。通过上述改革,希望初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系统集成应用;二是推动教育公平和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搭建教育教学系统与信息技术研发生产系统持续的交流对话平台与机制,促进教育高水平现代化。
在教育部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形势下,《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全面关注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大数据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研究,积极为智慧教育研发企业与各级各类学校的沟通搭建桥梁与平台,并成功承办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为教育信息化的各个需求方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信息化、智慧化全面渗透教育体系成为现实。这一专注于教育信息化、智慧化的专业展会和相关论坛、培训活动将于2015年12月再次起航,定会在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开创智慧教育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十一期卷首语,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